笔趣阁书吧

第72章 民学 (第1/2页)

天才一秒记住【笔趣阁书吧】地址:www.ample-sg.com

目前唐奕手可用的牌,只有一张半...

一张是邓州的严河坊,而那半张,就是即将建立的回山民学。

严河坊的经营模式,有些类似于后世的农村合作社,虽不似后世为集体所有,但严河坊已起到了整合小自耕农的作用,把整个邓州的果农、花农全部串联了起来。虽然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结算生产营收,但是,统一种植,统一销售的模式已经形成。

可以说,严河坊已跳出了以自然需求来支配供给关系的阶段。

从果品种植到酿酒,再到销售、运输一条龙的经营模式,已经开始改变邓州人的生产观念。相信随着严河坊的不断壮大,越来越多的人会认识到规模经营的好处,从中吸取经验。

而未来的回山民学,则有另一番深远的意义。

唐奕之所以迫切地想办民学,起因在没入京之前。

因为唐奕要走了,以往都是由唐奕来归账的严河坊急缺一个帐房先生。可就是这么一个账房,张全福找了一个月也没找到合适的人选。

唐奕就奇了怪了,可着邓州城还找不着一个会算帐的了?一问之下才知道,这个会算账的,还真就不好找。

“账房”在大宋可是稀缺缺型人才。为什么呢?因为识字又精通数术的账房来源只有两个渠道。

一是多年举业未成的老文生。这部分人中,大多数都是富人阶级,就算考不上,也不愁没饭吃。只有那些家贫的文生,才会为了生计出来挣钱养家。

只是,读书人本来就少,缺钱的读书人就更少了。这样的人只要一出来,就有商家高薪聘用,抢都抢不着。

第二种就是以师带徒,一个老帐房收了徒弟,教上十年才能出徒走单。

所以,不用细说,也知道多不了。

第一种情况是没办法,古代教育成本极高,读书人即使是在文风最盛的大宋,也是十不足一的存在。在穷人之中更是低的令人发指,要不然也不会有寒窗苦读,一朝高中,就被传为千古佳话的事情了。

第二种是实行一对一的单线教学,不但制约了普及率,而且还养成了藏着掖着的臭毛病。

这件事让唐奕猛然想到一个问题,就是华夏古代的教育模式和现代为什么有多么大的不同。

在后世。

一直有人诟病华夏的教育体制,认为刻板的填鸭式教育,教出来的都是一些高智低能的流水线产品。

殊不知,这正是大时代下的产物,飞速发展中的华夏最急需的。

说白了,这就是让技术等人,还是人等技术的问题。

技术我们可以进口,但是人还得用自己的。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显然不行,成才慢、占用资源多,会极大制约整体发展。于是,只能用填鸭式的速成法去快度填充基层技术用工的缺口。

至于高级创造型人才,则是靠进口或者干脆鸠占雀巢,都送到西方去学老外。

当然,也不排除流水线产品之中有基因突变的,蹿出几个能人为国争个光。

而西方注重素质教育,精英模式,讲究的是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,老师只是引路人,能学到什么,更多的是靠生学自己。

是不是听起来很高大尚?

是挺高端....

但是,这套东西咱们其实已经玩了几千年了。

唐奕发现,华夏古代的教育其实就是后世西方的教育模式,文人实行的就是素质教育和精英模式。老师更多扮演的是一个引路人的角色,更多的是靠学生自己的悟性。

“师父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”说的就是这个理。

这样的教育方式优点显而易见,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极高,只要过了科举这一关,个顶个的都是牛人,即使未能通过科举步入官场,也都属于精英阶层。

但缺点也十分明显,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成本,把读书变成了富人游戏,精英阶层为了巩固地位,把读书变成了唯一的上升通道。

而另一方面,高成本、精英模式,又大大地缩小了文化普及率。

唐奕想雇个账房就费这么大的劲,要是放在后世,一声吆喝,应聘的能凑一个加强连。

于是,唐奕发了狠,精英教育让范仲淹他们玩去吧,老子就建个流水线,就算是只培养账房,也不愁没人学。

而且老子还免费!

....

唐奕正琢磨着这个民学要怎么建,就见张晋文上到山来。

“都交割好了?”

“哪有那么快。”张晋文擦着脑门儿上的细汗,“只是和里正,还有几个店铺的掌柜见了一面,账还没过呢。”

唐奕点点头,指着山下的谷地道:“来的正好,帮我参谋一下,把民学建在靠山角的地方好,还是码头边上好些?”

张晋文一怔,“大郎还真要建啊?范公可还没同意呢.。”

据他所知,对于建民学,范仲淹可是极力反对的。,一来怕唐奕误人子弟,自己还是个十五岁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如遇章节错误,请点击报错(无需登陆)

新书推荐

豪门龙婿 漂亮炮灰[无限] 心灵学者 最强妖锋 灌篮之登峰造极 南城 我的头发能创造妖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