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书吧

第九十六章 匪夷所思的古董 (第1/2页)

天才一秒记住【笔趣阁书吧】地址:www.ample-sg.com

每一家文物管理单位都会有库房,早了不知道,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中期,各文管单位的的管理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?

当时各地的文物管委会库房里,杂七杂八收上来的文物、老东西多如牛毛,连副省级城市的博物馆都摆不下其中的绝大部分,更不用说县一级的文管会了。

99.9%的县城是没有博物馆的,最精品的文物上送,而相对普通的东西只能在库房积灰。

但老百姓送来的、建筑公司挖出来的、废品回收站送来的……一段时间后,库房就会到必须清理的地步!

等到90年代初开始,县级单位也会弄出文物商店,那些实在堆不下、还能用、又不是太上纲上线的老东西,不是被熟人、关系户拿走、买走,就是放在文物商店出售。

很多都是白拿!

张楠在90中期进过一家县级文管会的库房:地下室里乱七八糟堆满东西,玉器、瓷器、杂项…什么都有。当时随意堆在地上的铜钱都有上千公斤,他就论斤秤了20几斤宋钱,也就当时废铜市价的2倍。

结果过了一年,托关系再去那个库房,结果发现:除了些地里挖出来的瓶瓶罐罐还在那,别说那上千公斤铜钱不见踪影,里边是什么都没了!

连大量清代、民国时期的盘盘碗碗都不见踪影!

干净的能饿死老鼠!

一问,全在文物商店卖了!

“卖了?”

张楠会信才有鬼呢!

就文物商店那个销售量,根本卖不完!而且都是一个圈子里的,能不明白里边的弯弯绕绕?

不是内部人自己白搬空,就是像自己这种关系户低价大批量买走。

至于钱?

谁知道在哪?

而且这么干还不犯规!

对于古董而言,那会真是神奇的时代。

……

这边张楠还在和农博升聊天,“对了,农馆长,你们库房里还有当初留下的西洋古玩吗?”

“还有些,不过那间小库房我都有10多年都没进去过了,记不清楚具体还有什么东西。”

库房里有什么东西,农馆长大体上都记在脑子里。

农馆长50年代从苏联学成归国,因为人才难得、全国都没几个,没几年就当上了展览馆的馆长,年轻有为。

特殊时期虽然也吃过点苦头,但还是给抗住了,这馆长一当就是30年!

甬城作为华夏最早被迫开埠的几个通商口岸之一,西方文化、建筑进入的非常早,在清代时就非常多!

破四旧那会,整个甬城的某些西式建筑也一样被扫荡,至于里边的东西?

全进了库房!

什么叫“某些建筑”?嘿嘿,不好说,意会明白就好。

堆着也不是个事呀?那玩样那时候又没用,哪有展览馆里放那些玩样的?

那就卖吧!

一套全新的西洋瓷器5块钱,一个直径40多公分的西洋粉彩大汤盘2块钱,至于勺子、不成套的盘碗什么的,几分、几毛一个不等…摆开了在单位院子里开卖。

路过的行人看到都能买。

当然,银子做的一些东西是不卖给个人的,那要上交银行,贵金属嘛。

使用痕迹明显、没人要的最后都堆库房了,而那些新的、能够日常用到的瓷器日用品什么的,基本上卖了个七七八八。

这个“新”只是代表器物使用痕迹不明显,不是“年纪”的意思。

要知道,当那些东西被运到华夏时,很多其实就是有年头的老玩样。

那些被私人买回去的盘盘碗碗,比供销社里卖的瓷器要稍微便宜一些——可不是买回家收藏,那可真是用来盛菜、吃饭的,不然谁要?!

张楠就在90年代见过这么一户人家:请客吃饭,装一只炖鸡的大汤盘就是件西洋瓷器,非常精致。

结果都不好意思下筷子!

研究老半天,问清了东西的来路,加上因为和主人家是亲戚,最后道:“姨,这次吃完,这个大碗您就别拿出来盛汤了,这东西值钱,而且它根本就不是拿来盛菜的大汤盘。”

“那是什么东西?”

“洗礼盘。”

晕吧?

就是如此匪夷所思!

这户人家用来摆放水果招待客人的托盘和那个大汤盘一样神奇:那是一对西洋式的水晶玻璃高脚托盘,极有可能是19世纪威尼斯的手工产品。

那它们原本用来干嘛的?

估计也是放水果的,只不过绝对不是用来招待客人器具,因为那明显是一对“贡盘”。

当初破四旧时存进库房的东西,当然不仅仅有这些相对特殊的器物,一些西式酒店、办公场所搬到展览馆的普通西式物品也不少。

那时候这些西洋的玩样要么送展览馆,要不就私下扔掉、砸碎,不然就等着给自己找麻烦吧!

张楠虽然对这些西洋瓷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如遇章节错误,请点击报错(无需登陆)

新书推荐

南宝衣萧弈 我在六朝传道 不死武皇 戮仙 鬼吹灯 从港综位面开始 大清贵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