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笔趣阁书吧】地址:www.ample-sg.com
保护性耕作的单项技术试验研究和农艺试验研究。60年代初,黑龙江国营农场开展了免耕种植小麦的试验研究,江苏开展稻茬地免耕播种小麦的研究;70年代末,西南农业大学研究水田自然免耕法;80年代初,随着人们对旱地农业重要性认识的提高,黑龙江省农机研究院、黑龙江省农科院、中国农业大学、陕西农科院、山西农科院、河北省农科院等都开展了以深松耕法、覆盖或减少耕作为内容的试验研究,取得显著的抗旱增产效果。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的系统试验和机具开发,经过10多年的努力,已获得初步成功,并在黑龙江、山西、河北、内蒙古、辽宁等10多个省、市、区示范推广。借助国内外发展经验,在不同地区的保护性耕作农艺体系以及秸秆与地表处理、实施免耕施肥播种、深松、杂草控制等关键作业技术;免耕播种机、深松机、浅松机及其他配套机具;保护性耕作的生态效应、产量与土壤效应测试,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。近年来,黑龙江省农业连续遭受旱涝灾害,2001年至2006年平均每年受灾面积都在7500万亩左右。但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,该省农业没有滑坡,却实现了连续六年丰收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,黑龙江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的系统试验和机具研发,从2003年开始全面推行保护性耕作法,尤其是黑龙江农垦狠抓深松整地实行松、免、浅轮耕模式。即在三年时间内的同一耕地上,按深松、免耕(免伏秋整地)、浅耕流程进行伏秋整地作业。2007年黑龙江省遇到了历史罕见的夏伏连旱,受灾面积达到9000万亩,其中受灾最严重的900万亩几乎绝产,但经过深松整地的地块都表现出良好的抗灾特征。免耕少耕深松整地可谓相对于传统耕作制度的一场“黑色革命”。据测试,松土深度达到30厘米以上、打破犁底层的地块,每亩能够增加70多吨的蓄水能力,这样可以明显缓解旱情。而在洪涝灾害发生时,深松整地能使雨水迅速渗入地下,又能起到除涝的作用。
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推广应用。温总理曾就此事专门做出批示;2005、2006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展保护性耕作,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《中/共/中/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》中提出,要“鼓励农民开展土壤改良,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,提高耕地质量,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”。农业部把推广该技术列为农民所办的15件实事之一,并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“九大行动”的重要内容。
主要做法:(一)玉米秸秆还田:推广玉米机械收获(或人工搬棒)→机械秸秆还田→小麦免耕施肥播种→地表覆盖。秸秆作为有机肥施入土壤,提高土壤肥力,降低化肥施用量,发挥了生态农业示范带动作用。
(二)玉米秸秆青贮、微贮:推广玉米秸秆收获→秸秆揉/搓(铡切)加工→晾晒(根据含水率)→配加添加剂→机械打包→人工包裹→堆放发酵→商品草的技术模式。从选料、揉丝、添加菌剂和菌种、打捆包装、保管各个环节制定技术规范,严格按规范操作。
(三)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:小麦机收高留茬→秸秆处理→玉米免耕硬茬播种→田间管理(杂草化学防控)。通过秸秆覆盖、土壤深松、化学防病除草、免耕播种等技术的使用,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率。通过以上项目带动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工程,农民强度大幅度减少,秸秆区域性剩余和季节性短缺问题得到彻底改变,对“种地不犁地,种秋不锄地,满地是柴禾”的懒汉种地法被普遍认可,同时大大促进了秸秆综合利用,秸秆的综合利用既提高了农民应用农机新技术,科学种田的积极性,达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,又消除了秸秆在田间、家庭院落乱烧乱堆现象,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,而且发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。
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是完全相反的耕作模式。采用机械方式进行秸秆还田覆盖,不犁地,直接播种,隔3年深松1次,以利于土壤蓄水,减少蒸腾。农业专家认为,该模式是北方克服干旱制约,发展循环农业最有效的方式。今年,在遇到罕见的大旱天气下,保护性耕作突显优势。今年2月28日,陕西日报头版就“渭北75万亩小麦大旱之年不显旱”进行专题报道。记者看到,渭北保护性耕作的麦田色正、苗壮、分蘖旺,一点不显旱象。从全省近年来的规模时间看,保护性耕作一年至少减少翻、整地两次,亩均节省农户开支20元以上。据合阳县农机局局长张局长说,像今年的干旱,对比传统田至少增收80公斤,保护性耕作每亩可节支增效65元没有一点问题。
研制的“玉米茎穗联合收割机”已申报专利项目,目前已转让进行产业化生产,填补了国内空白;研制的“秸秆粉碎覆盖还田深松机”,在去年7月召开的全省机械深松现场暨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会上,25台设备被抢购一空。
近期,省农机局着手对近几年出国培训成果进行全面总结,并制成ppt进行广泛宣传,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全省广泛推广应用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