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书吧

第四十五章 兵分两路 (第1/2页)

天才一秒记住【笔趣阁书吧】地址:www.ample-sg.com

李万山眼神闪过一抹感动,程阳口中的惩罚在他看来简直太轻了,毕竟这是一条人命啊。可李万山却不知道,在末日中最不值钱的就是人命。

程阳随后说道:“现在这个通道已经打通,进入襄城市将不再有什么困难。不过我们襄城市里面并不是一片太平,我们得先商议一番。”

接下来,程阳便让各队副队长招呼着所有战职者原地休息,他则与余凯、刘浩、李万山三人走到一旁开了个简单的会议。

余凯说道:“阳子,你对襄城市内的情况可有所了解?”

程阳说道:“了解谈不上,不过能够猜到一二。现在军方已经占领了襄城市的主城,不过他们的战职者数量应该还不是很多。现在他们应该还在主城周围活动,对全城的救援工作也才刚刚开始。”

余凯皱眉说道:“你说的主城就是与我们落凤村相似的那种驻地?”

程阳点了点头,说道:“正是,目前襄城市的主城应该只有四五平方公里大小,里面的军队数量只有不到一万人,其他百姓应该不会超过五万。”

余凯眼睛一亮,立刻说道:“阳子,要不我们将襄城市的主城给占了。”

程阳眼睛一翻,说道:“你说的轻松,虽然襄城市转职的人员不多,但也比我们这两百多号人要多。再说了,现在军方手中还有不少的枪炮。这些东西对你们的威胁还是蛮大的。”

余凯顿时垮着脸说道:“那怎么办?万一军方知道我们的存在,必然不会容忍我们落凤村这样的存在的,就算不将我们灭掉,也会将我们纳入管控范围之内。他们的实力那么强,我们怎么与他们斗?”

李万山立刻说道:“那我们就悄悄的进去,不让军方知道我们的存在。等将我们的家人救出来之后,就返回到落凤村全力提升实力。”

程阳说道:“老李你所说的正是我的想法。只要对方不知道落凤村的存在,给我们一个月的发展时间,我们将不再惧怕襄城市的武力。你们几个都是我信得过的人,有一句话我可以给你们说明白,我不希望自己将来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,既然我占领了落凤村,就绝对没有交出来的道理。而你们,留在落凤村,绝对可以显赫一世,而到了军方那里,能有什么发展前途,你们自己可以想想。”

刘浩飒然一笑,道:“其他的不多说,我们几个兄弟反正是铁了心跟你混。其他的我不知道,有一点我很清楚,如果将来我想回去救我的家人,靠军方的人是不可能的,对方不可能为了我这样一个小人物而兴师动众。凯子,你说呢?”

余凯笑容中带着一丝苦涩,说道:“我也是同样的想法,希望我的家人在这场灾难中能够幸存下来。”

尽管当初他们按照程阳的吩咐给家人打了电话,但这也只能是让他们拥有更大的机会活下来。如果他们能在地震结束之后第一时间冲入到光幕中,对他们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机遇,活下来的机会自然也就非常大。可若是没能在那段时间冲入到光幕中,他们与其他人相比就没有明显的优势。

李万山也是说道:“我的想法领主清楚,前半生我庸庸碌碌的过来了,后半生既然有此机会,那就轰轰烈烈的干一场。”

程阳点了点头,说道:“既然如此,那我们现在就谋划一下接下来的行动。”

说到这里,程阳顿了一下,说道:“这次如果我们全队人马进去襄城市,目标太大,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。所以我建议将有家人在襄城市的队员选出来,与我们四个一同出发。其余之人在各队的副队长带领下返回落凤村。负责清理惠民镇以及落凤村周围的怪物。你们觉得如何?”

李万山等人对望一眼,纷纷表示赞同。

接下来,程阳说道:“老李,我估计家人在襄城市的人基本上都是你之前带来的那批司机和民工,其他从惠民镇救回来的人或许也有一小部分的家人在襄城市。一会儿将人员汇集在一起之后,就由你去统计这些人的家人可能出现的位置。虽然现在城中的房屋均已被摧毁,但由于魔化兽的威胁,这些人基本上都会呆在地震前所在的地方,不会离开得太远。”

李万山点头说道:“领主放心吧,我会将这些统计好的。”

余凯忽然问道:“阳子,我们这次要在襄城市待多久?晚上是否返回落凤村。”

程阳说道:“返回是必然的,具体返回的时间得看我们救出了多少人,不过最迟不会超过下午六点。”

余凯等人也明白程阳这样决定的目的,完全是为了以最大效率提升领地的等级。这也是没办法的事,毕竟落凤村能够升级领地雕像的人只有程阳和李万山,现在他们二人都需要前往襄城市,晚上自然需要返回。

随后,程阳等人分散开来,各自统计队伍中战职者的情况,将有家人在襄城市的人分离出来,然后剩下的人则在副队长的带领下返回落凤村。

唯一有点状况的便是李万山的队伍,因为他这一队的副队长本就是与他一同过来的司机,他同样有家人在襄城市。面对这一情况,李万山便临时指定了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如遇章节错误,请点击报错(无需登陆)

新书推荐

NBA:开局神级后仰跳投 终极异能高手 超级农民的美女军团 网游之倒行逆施 我在西北开加油站 孺子帝 崇祯七年